查看: 106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CENE III...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1 23:26: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拿到专辑后,一直不敢轻易的发表自己的感想。一个星期不到的时间,听了不下几十遍,终于觉得有了足够的体会来抒发一下对这张等待了整整一年的专辑的想法……

1. birth
第一遍通听整张专辑,并没有对哪首歌有太多的印象。下一件事当然是把附带的那张DVD放进电脑,充满诡异氛围的图像一下子让我瞪大了眼睛。高潮部分到来时,早已被摄去了魂魄!在艳丽的红色的包裹下,只觉得呼吸都要停止。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我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ASKA想要向我们传达的,究竟是什么呢?若这首歌描写的是婴儿出生前在母亲体内所留下的印象,那艳丽的红色是否就是鲜血的颜色,那交织密布的难道就是血管吗?歌词中重复出现déjà vu这样的字眼,查了字典后才知道,这是法语,“似曾相识的感觉,幻觉记忆”。这种魔幻一般的感觉贯穿了整首歌的始终。“若爱被爱所拥抱,人就不断的重复着自我”。就如同专辑中的散文诗中所写的,一切的经验,都是从“被爱”开始的。因为有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一代一代不断重复交迭……
高潮部分实在太过精彩,动人心魄。

2. good time (Album Ver.)
我觉得这是改编得非常成功的一曲。单曲版的good time,虽然动听,但一直都觉得太过沉重了一些,常常让我有种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专辑中改编过的版本,由于弦乐和钢琴的使用,使得这首歌变得非常温柔舒缓,确实是让人不禁深深沉溺其中的good time。这是前世就已注定的相约吗?ASKA对于人生轮回的感触,似乎早在二千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长笛部分的演奏,邀请了旭孝,就是“万里之河”前奏部分长笛的演奏者,如今CA乐队成员之一旭纯的父亲。应该是一次相当令人怀念的合作吧。

3. 愛温計
这首歌在拿到专辑之前,就已经听过。应该说是一首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的歌。当时也许是因为已经太久没有听到ASKA的声音,当第一节前奏响起,ASKA唱出第一句歌词的时候,就被深深的感动了。是非常正统的,ASKA拿手的情歌。最后部分“空を見てた”,和“はじまりはいつも雨”巧妙的衔接,演唱会上如果这样串联的话应该会是很吸引人的吧。ASKA虽然仍是温柔的嗓音,却与十几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就好像是“はじまりはいつも雨”的两位主人公共同走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变得更加成熟而有韵味了。
结尾部分的铃铛声,是预示着下一首圣诞歌的铃声吗?

4. walking around the Xmas
听到此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原来ASKA最近沉迷了好几个月的夏威夷四弦琴(Ukulele)的音色就是这样的啊,果然很有特点。歌词也是非常的诙谐有趣。谈不上什么很深刻的感触,只是想,这一定是今年圣诞不可缺少的一曲了。

5. 心に花の咲く方へ (Album Ver.)
没有鼓点,完全由钢琴和弦乐、还有ASKA充满磁性的嗓音所勾勒出的宏大场面,前段时间的交响音乐会上应该就是采用这样的编曲吧。闭上眼睛,仿佛可以想象出ASKA身后数十人的管弦乐团,以及在无比陶醉中歌唱的ASKA…

6. 君の好きだった歌へのプロローグ
虽然只有短短的50秒,但丝毫也不草率。看看歌词本后面的credits里面,这首曲子用到的乐器数量几乎是整张专辑里最多的,并由服部隆之编曲及指挥。只是至今仍无法很好的体会它和“君の好きだった歌”的联系,倒是常常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背中で聞こえるユーモレスク”。

7. 背中で聞こえるユーモレスク
这是继“birth”之后,第二首初听时感觉平平,却突然在某一个时刻被深深触动的歌。浓浓的爵士味,令人仿佛身处于怀古氛围的JAZZ酒吧中,略为昏暗的灯光,面前的高脚杯里随着节奏摇曳的红酒,还未抿上一口,就已经微微醉去了。
就像ASKA自己说的,这首歌是面向他那个年纪的人,甚至更年长的那一代人。在窗边眺望着远方,想起那一年的樱花三月。在永远不变的日出日落中,时光悄悄流逝,和所爱的人共同经历年岁的增长,而曾经的恋人始终都在心底怀念。这怀旧的情怀,或许只有到了40代,甚至50代、60代,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吧。
关于这首歌,还有一个背后的故事。前几年ASKA常常提到他遇到的一件神奇的事情。他和松本晃彦常去六本木的一家酒吧,有一次和那里的女店主聊天时,居然发现松本的叔叔松本英彦——一个萨克斯乐手,和女店主的丈夫过去常常一同演奏。原本已经觉得很巧合,没想到这个话题进一步展开,又发现ASKA一个远房的叔叔——黑管乐手水野纯交,和松本的叔叔,还有女店主的丈夫居然曾经共同组过乐队!这不可思议的缘分,似乎给了ASKA非常大的触动。他曾经很多次提起这件事,99年角川别册的OUR FAVORITE 10里面就有(本站文档区中曾翻译过),03年ASKA在北海道新闻的专栏里也讲到过。而这次,这首歌的伴奏部分,就邀请了ASKA的远房叔叔水野纯交来演奏黑管,而这位女店主的丈夫好像也参与了贝斯的伴奏。这应该就是ASKA在歌曲解说中所提到的,在偶然的情况下和他结下很深缘分的爵士乐手吧。与这些和他有着奇妙缘分、上了年纪的乐手们一同演绎这首有着浓浓怀古气息的爵士音乐,无形中让这一曲感觉更加的美妙和悠扬。

8. loop ("birth" reconstructive mix)
老实说,曲子开头时奇怪的金属打击乐的声音,还有ASKA好像是RAP感觉的清唱,第一次听时实在让我忍不住有点想笑。但高潮起来的时候,依然让人惊艳不已。这是一个loop,“无论是现在还是遥远的过去或将来,无论谁都行走在伸直了的圆周上”。

9. 抱き合いし恋人
很有SCENE感觉的情歌,也带些JAZZ的风味。SCENE和JAZZ的融合,是否就是把这首歌作为结尾曲的意味所在呢?有些复古的歌词表现方式,猜想也许是由于松井五郎的参与吧。听完之后,心情慢慢沉淀下来,但又有些怀念birth令人惊艳的高潮部分。于是,再一次的重复,loop…

说到整张专辑的印象,可以说是再一次印证了,ASKA的新作品如果能够让人一上来就安心的倾听,不感到任何意外的话,那他就不是ASKA了。。。大量的使用钢琴和管弦乐,减少一贯常用的鼓点和吉他,弥漫在专辑各个角落的爵士曲风,不容易上口却非常耐听的旋律,依然温柔但不再是像要将人融化般,却更有磁性和内涵的唱腔,都与以前ASKA的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SCENE的精髓,也许就是属于特定时期的ASKA的情歌吧。这张SCENE III,应该说几乎没有什么流行的元素,但确实值得静下心来反复聆听和回味。
重新发行的SCENE I和II,稍微听了一下,由于经过了重新混音,感觉上不像原来那么柔和,而是层次分明了很多,确实感觉得到是为了和SCENE III统一色彩而重新进行的混音。有时间的话,从I到III完整的再听一遍,应该会对SCENE系列有更深的认识吧。
2
发表于 2005-12-2 09:20:06 | 只看该作者
呃……因为最近变懒的缘故,所以任何的感想和字,我都没好好的表达出来过。thunder很好,很用心哦,说到感觉也与她有些地方有些些的雷同,而最近也常常会有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所以很内心意识流的感想都被隐藏起来了。嘻嘻,也不过就是为自己懒找借口而已。

第一遍听SCENE III,我很抱歉,我并不专心。。。音乐在流淌,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任由ASKA的声音布满整个房间,我一直相信感动存在于某些不特定的瞬间中,不需要刻意作什么准备去感动。但是和我的不经意相反,我老爸却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正襟危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养神…40分钟后,他才又若无其事的起身离开。对于他听CA的歌,我从来不感到意外。却没想到2天后,他突然对我说“唉!那天那个新的CD啊,里面有首歌满好听的,什么时候有空帮我弄到MP3里去哦!”(我们家3个MP3,一家三口一人一个)而当时我一直以为他指的是最容易听的那首“爱温计”,但当昨天晚上我再次放SCENE III的时候,他一首一首听过来,到第7首时忽然叫——“就是这首!”他一听钟情的这首歌居然会是这首,我完全没料到。现在想来是不是有点应证thunder的分析和ASKA的意图,原来真的会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最有共鸣的?我想,虽然有巧合的因素,但,是不是也想注定会是这样的呢?完全没懂歌词,也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所以只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得到的感应,我爸倒比我更先与ASKA产生共鸣了,呵呵呵呵!
3
发表于 2005-12-2 11:26:45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不经意间抓住的旋律
4
发表于 2005-12-2 14:04:10 | 只看该作者
thunder,我觉得还是不要在短时间里听这么多遍好,(个人意见)

不过也印证了对ASKA的热学沸腾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 14:34:03 | 只看该作者
这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方式吧。
是因为被吸引才会听这么多遍,也不是刻意去听的啊。
6
发表于 2005-12-2 16:21:37 | 只看该作者
第八首有点生生不息的味道。
7
发表于 2005-12-4 06:36:12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解析得太棒了!确实是很耐听的一张专辑。开始期待SCENE IV 了,哈哈。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啊。。
8
发表于 2005-12-5 00:23:25 | 只看该作者
我这人就喜欢看乐评,呵呵呵,不错!!!
9
发表于 2005-12-5 11:30:51 | 只看该作者
亲爱的thunder,我约稿来啦!嘿嘿嘿。。。
感谢支持小迷的普及工作,大感谢!哈!

访问触屏版 | CHAGEandASKA.com

GMT+8, 2025-5-10 10:3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