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欣赏着CODE NAME1,突然有这样的想法。象《灿烂的星期五早晨》这样的曲子,看着后面一长条的乐器演奏人员表,这在其他专集都少见。动用了小号就给人豪华的感觉。说其编曲,键盘手松本比起相对传统的十川来说,更加多变,层次感也更鲜明。全曲分为若干段落,几次变换节奏,特别是后半段各种复杂的乐器重奏、独白,CHAGE的小调。。。切换自如,一气呵成,让人应接不暇。然后是LA LA LA和观众的呼声,余音绕梁。
遥想SUPER BEST2 的那些节奏摇滚,纵然激奋的高音使人神往,但编曲里面作为铺垫的几乎都是一个样的鼓点。而95年已经完全摆脱那种模式,此曲就以电子钢琴叠上BASS作为铺垫,佐以吉他伴奏和电吉他独奏,产生十分饱满的音响效果。
同年的NEVER END比起前面的ASKA SOLO也显得十分多元,编曲更是突飞猛进。和CA的作品相比,ASKA SOLO的和声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似乎更加复杂,更偏向与背景音的融合(人多,讲排场呗)。搞得2000年韩国公演的时候CHAGE弄的差点儿没和几个和声地位一般了。但CHAGE终究是CHAGE,他的和声是牢牢附着在ASK的声线上的。那些小青年毕竟不能比呢。
那个时候,不仅专集,LIVE更是给人大手笔,有型有派的感觉。
。。。。还给我不小心发现,黑田有纪在CODE NAME 1里面也担当和声的。
最近的CA音乐,少了当年声嘶力竭的豪放,变的沉稳了(还真的,叫俩大叔再那么喊也不合适:P)象《如果月亮再近些》这样苍茫辽远的歌也少了,但似乎他们的声音离我们更近了些。编曲也BAND化,ELECTRIC化了,或许是音源进化了,或许是节约开支。。。总之是平民化更适合LIVE里和大家共享了。
管他做的什么,我还不是照样买。。已经变成习惯喜欢CA了。 |